其原因在于“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有一次太祖曾任命他為中郎將,準備讓他帶兵去遣救被圍困的曹仁。
誰知曹植被任命的那一日,正好醉酒不能受命,結(jié)果惹得曹操生了氣,當下罷了曹植的官職。
還有一次,曹植擅自駕車行馳在帝王行走的道上,打開司馬門奔馳而出,這件事也使魏太祖曹操大怒,當時就把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處死了,對曹植的寵愛從此就變淡薄了。
其時曹丕又“御之以術(shù),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曹植沒被定為太子,其地位就岌岌可危了。為了全力維護帝王的繼嗣,曹操在世時就將曹植身邊的謀士楊修等人處死。
曹丕當了皇帝后,對曹植更不放心,所以處處都要限制他。曹植在這樣的局勢下,日子就越來越難過了。雖然他一直有著雄心壯志,想為魏國建功立業(yè),為此他屢次上書給皇上,希望能得到征用去效命疆場,“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曹子建集求自試表》
但是,他的自薦和請求都如肥皂泡一樣破滅了。幾任皇上根本就不敢重用他,而且還處處提防他,迫害他。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植的失望悲憤心態(tài)是可以想見的。政治上不能干出一番事業(yè),他只好把自己的滿腔憂愁心思用詩歌和詞賦表達出來。
他所作的《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吁嗟篇》、《雜詩六首》等名作,就抒寫了他遭受的不幸,也揭露了統(tǒng)治者對他的迫害?!?/p>
與此同時,曹植還寫了多篇文章來抒發(fā)自己的郁憂之情。其中,他寫的《釋愁文》,就是一篇很感人的短賦。其文照錄如下:
予以愁慘,行吟路邊,形容枯悴,憂心如醉。
有玄靈先生見而問之曰:“子將何疾,以至于斯?”。
答曰:“吾所病者,愁也。”先生曰:“愁是何物,而能病子否?”。
答曰:“愁之為物,唯惚唯帆,不召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群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
其來也難退,其去也易追,臨餐困于哽咽,煩冤毒于酸嘶。加之以粉飾不澤,飲之以兼肴不肥,溫之以金石不消,摩之以神膏不希,授之以巧笑不悅。
樂之以絲行增悲。醫(yī)和絕思而無措,先生豈能為我蓍龜乎!”
先生作色而言曰:“予徒辯子之愁形,未知子愁何由為生,我獨為子言其發(fā)矣。方今大道即隱,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竺唬t彈冠,咨取榮貴。坐不安席,食不終味,遑遑汲汲,或惟或悴。
所鬻者名,所拘者利,良由華薄,凋損正氣。吾將贈子以無為之藥,給子以澹薄之湯,刺子以玄虛之針,炙子以淳樸之方,安子以恢廓之宇,坐予以寂寞之床。
使王喬與于遨游而逝,黃公與子詠歌而行,莊子與子具養(yǎng)神之饌,老聘與子致愛性之方。越遐路以棲跡,乘青云以翱翔?!庇谑蔷敾晟?,改心回趣,愿納至言,仰崇玄度。眾愁忽然,不辭而去。”
此賦雖篇幅很小,但他借玄靈先生之問答,把自身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同時亦借玄靈先生開心藥方,希望用老子、莊子的精神即“無為”之藥去驅(qū)除憂愁。
這想法本來也是很可行的,可惜曹植在實際生活中并不能完全照老莊的精神去處世,他的大丈夫當建功立業(yè)的遠大抱負和思想一直很濃厚,所以還一直幻想著能得到皇帝重用。
當殘酷無情的現(xiàn)實將他的夢想粉碎之后,他還未能徹底覺悟,因而最終免不了在短短4l歲的年紀就憂憤而死。
曹植是死得太早了一點,假如他不受到迫害,或者假如他又真能接受老莊的人生哲學,真正能淡薄世俗的名利觀念,而一心只在詩文中尋求事業(yè)樂趣,他又怎會如此憂郁地過早逝去!
曹植一生雖未得志,然而他的詩已被后人譽為中國五言詩的一代宗匠。他的辭賦文章也寫得很出色。中國的文學史上,也將會永遠有他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