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由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由上古時期夏歷的歲首-陰歷正月初一,舉行的祭祀祈年活動演變而來。真正稱為“春節”,則是在民國時由袁世凱所批準。
過去,人們會于舊歲-陰歷年農事結束,在新歲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以感謝祭天地眾神和祖先護佑的恩德,祈求來年繼續豐收、一帆風順。
相傳, 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虞舜登上天子之位后,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從此,人們就把這天當作歲首,農歷新年由此而來。
過去,中國歷代的歷法,對正月設定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歷是用孟春-陰歷正月為正月,而商歷卻用臘月-陰歷十二月為正月。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秦歷又以陰歷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也是沿用了秦歷。
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制訂了《太初歷》,仍以原夏歷的孟春-陰歷正月初一為歲首。
之后,史學家們逐漸完善為現在使用的陰歷-即農歷,也稱夏歷。落下閎,也因此被后人尊稱為“春節老人”。
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而農歷新年,被正式定名為春節,還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在中華民國的北洋政府時期,因與國際接軌使用陽歷,要采用公歷紀年法。為了區分陰、陽兩個新年,袁世凱就把陽歷1月1日改稱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則命名為春節,并例行放假。
從此,夏歷的歲首-陰歷正月初一,就由以往的“過年”改為了春節。
自古以來,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中國各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慶?;顒樱问截S富、極具特色。
大多以祭祀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慶賀團圓和祈求豐年等為主要內容,并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一直相傳至今。
現在,春節一般指的是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