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對小組感染事件的分析,大量沒有癥狀的人感染了他人,預計44%的感染發生在有癥狀之前。考慮到確診后采取了隔離措施,這個數字在有癥狀后更難有機會感染他人。有癥狀后,傳染性在7天內下降。
當傳染性高峰剛剛發病甚至沒有發病時,這一結論為新型冠狀病毒“無癥狀感染”增添了新的解釋。
早在1月26日,浙江省診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專家組成員盛吉芳就介紹了當地無癥狀感染的案例。一個從武漢到杭州開會的人到杭州后沒有咳嗽和發燒的典型癥狀。結果,沒過多久,幾個接觸過他的同事就被感染并出現了癥狀,他自己也沒有癥狀,直到他回到武漢兩天。這在當時被認為是無癥狀的潛伏期也可以感染。
這與2003年的非典非常不同。2003年5月,香港大學的學者在三周內分析了淘大花園部分感染病例的病毒載量變化,發現病毒載量峰值出現在發病近10天時。從發現癥狀到隔離控制,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反應。這些數據發表在《柳葉刀》雜志上(TheLancet)上。
香港的淘大花園是分析SARS感染方法的典型案例。當時,有300多種感染集中在那里。奇怪的是,許多人沒有密切接觸的經歷。事后分析認為,病毒是通過氣溶膠這種意想不到的新途徑通過管道在建筑物內傳播的。
人們總是習慣于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到問題的答案。若參照SARS的傳染規律,將癥狀視為防控的主要依據,則會錯過許多感染病例。最新研究的科學家認為,在癥狀出現之前,它甚至可能是傳染性最強的階段。這一新特征將增加感染者感染他人的機會。相反,對防治隔離過程中密切接觸者的跟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2.5個基本感染數,最好覆蓋感染者發病前兩三天的接觸者。
對這類接觸者采取跟蹤隔離等防控措施并不容易實施。回顧疫情發展以來對待癥狀的方式,有很多類似的遺憾。3月16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等單位的科學家在《科學》(Science)該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用模型估計了未被識別的感染者在病毒流行過程中的作用。據估計,在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前,當時實際感染的86%人由于癥狀輕微、無癥狀或其他相關原因沒有被人群區分。
3月18日,圣母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初步分析顯示,截至3月13日,2萬多人可能感染了國家緊急狀態,但確診病例不到2000例。他們建議迅速大規模地減少疫情的影響。
這些都表明,在許多國家只診斷、檢測和隔離癥狀之前,甚至癥狀非常嚴重,這些措施留下了相當大的漏洞,推遲了大量的防治時間。最具傳染性的時刻可能發生在癥狀甚至沒有癥狀的時候,這些結論給依賴癥狀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敲響了警鐘。
感染后無癥狀的時間通常被稱為潛伏期。根據1月29日對武漢病例的研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學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平均潛伏期約為5天。世界衛生組織還支持使用14天作為最長的隔離時間來觀察那些可能仍處于潛伏期的人。
這些新發現正在不斷探索和深化SARS-CoV-對傳播規律的理解,雖然相關結論尚未得到廣泛確認,但目前不完全依賴癥狀來評估感染風險,至少應成為一個基本的防治原則。個人經常洗手,根據風險大小做相應的隔離,做好這些個人保護措施,有助于處理癥狀中看不到的感染源。
訂閱南方周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周會員,享有七大權益,共同閱讀中國。
王江濤,南方周末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