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論文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有一位美國中學生羅克薩爾;1978年,他以《氣液滴落到灼熱表面彈起時發生的萊頓弗羅斯特現象的理論》的論文,獲得了美國第37屆科學人才選拔賽第8名。
經過研究,萊頓弗羅斯特現象被認為是當笫一滴小水滴落到灼熱金屬表面時,由于彈性作用它會向上反彈,同時在接觸高溫表面的一瞬間,水滴表面一薄層被迅速汽化,形成了一個厚約0.1毫米的蒸氣層。這層蒸氣一方面支持住小水滴,使之懸浮在金屬板上,另一方面又起了絕熱作用,使金屬表面的熱量不能很快傳遞給水滴,從而延緩了整個水滴的汽化過程。當第二滴水滴落到金屬表面時,由于白然冷卻和第一滴水的冷卻作用,表面溫度已沒有最初時那么高了,因此,第二滴水滴表而的水蒸氣層就沒有那么厚。由于水蒸氣的導熱性能比水要差很多,所以水蒸氣層的厚薄對水滴的汽化影響很大。第二滴水表面的水蒸氣層較薄,所以它的汽化就加快了,以后落下去的水滴表面的水蒸氣層更薄,所以它們的汽化更快。
大智網匯文章拓展問答:
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原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要多少度?萊頓弗羅斯特效應不粘鍋?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百科?萊頓弗羅斯特效應??萊頓弗羅斯特效應下定義?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現象?萊頓弗羅斯特效應是幾年級的物理知識?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炒菜?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