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元日》描述了正月初一人們喜迎春節的熱鬧場景,不僅要放爆竹、飲屠蘇酒,還要將“桃符”換成新的。“桃符”究竟是什么呢?
《淮南子》記載:“今人桃梗徑十許,長七八寸,中分之,書祈福攘災之辭,歲旦插于門左右地而釘之。”漢朝時人們就會在正月初一這天,在桃木上寫上一些祈福避災的吉祥話,將它們插在門左右的地上釘好,稱為“桃符”。
此時的桃符已明分左右,具備了楹聯的雛形。
好木材那么多,為什么偏偏選擇桃木?
《山海經》中記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食虎。于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原來,桃木可以驅邪的傳說很早就在流傳了,因傳說中可以統領萬鬼的神荼、郁壘住在大桃樹下,人們便認為桃木可以驅鬼辟邪,將桃木刻成人形,在門戶上畫上神人的形象,用來抵御魑魅魍魎。難怪電影里的道士們也使用桃木劍了。
后來,就有了在正月初一造桃符的習俗,且從漢代一直延續至元代。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唐白居易《白孔六帖》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南宋吳自牧皇朝歲時雜記》載:“桃符之制,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下書春詞或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元方回《乙未歲除》詩之二載:“諸公富貴新桃版,我是春前舊土牛。”
桃符在正月初一從未缺席,但可以看到,它的形式和內容一直在發生變化,從“大桃人”發展為寫有祝辭、畫有神像的木板。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祝辭,是五代十國的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親自命筆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也被稱為我國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現的“春聯”,寄托了對新年的美好祝愿。
從“桃符”到“春聯”的稱呼之變,想必與桃符材質的更迭相關。宋元之際,桃符的材質漸漸脫離了厚重的桃木,變為輕薄的紙張。如此,再稱“桃符”便顯得不合時宜。
而“春聯”這個說法的產生,則傳說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清陳云瞻《簪云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公卿士庶,幾乎涵蓋了帝都的所有人家。
關于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之事,還有軼聞流傳。相傳朱元璋在除夕之夜微服出行,卻發現一戶人家并未按照他的旨意貼上春聯。詢問之后得知,這戶人家是閹豬的,因無人代筆,所以未貼春聯。朱元璋沉思片刻,便命店家取來筆墨,一揮而就,寫下了一副令人玩味的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上行而下效,自此,家家戶戶貼春聯便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習俗,并延續至今。
本文作者:
任夢茹,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最新級博士研究生,師從李山教授。
大智網匯文章拓展問答:
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更換一副春聯?千萬門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元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家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是什么?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翻譯?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是更換春聯秀?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最佳答案?總把新桃換舊符,是什么意思?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