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老師和專家如何看待這個小學生流行的盤手串?
原本是老年人為養生而流行的盤串,怎么會成為小學生的心頭好呢?
據多家媒體報道,近日,小學生盤手串在杭州、鄭州、濟南等多個城市流行起來。澎湃新聞記者走訪發現,上海的小學生也有類似現象。孩子們說盤子可以減輕壓力,和好朋友有更多的共同話題。
家長、教師和專家對串行為有不同的看法。上海教育科學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學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峰認為,在中小學生中逐漸流行起來的串類似于以前的學生,以重復的行為緩解焦慮。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學家王美娟認為,中小學生面臨著很大的學習壓力,家長不能盲目禁止。
小學生:上課、吃飯和做作業時
最近,上海市青浦區四年級女生的生意把家里的項鏈翻了出來,用來串,因為身邊的同學都在盤子里,幾乎達到了一串人的程度。
為了提高她的熟練程度,她在吃飯和做作業時都在盤子里。父母沒有強行阻止孩子的行為,只是提醒她不要耽誤作業,也不要發出太大的噪音來影響別人。
上海四年級小學生一邊做作業一邊做作業。家長提供圖片
徐匯區五年級學生小佳兩周前開始愛上盤串,因為周圍的女生都在盤子里,甚至有體育課的人,還被老師收了好幾串。
她放學回家查了視頻,很快就學會了各種方法。在學校里,女孩們互相贈送手鐲作為禮物。在小佳的母親看來,“似乎沒有磁盤會影響社交網絡。”她還在網上給小佳買了一串木珠,而不是原來的塑料手鐲。”我覺得木材材料更安全。”
上海一所私立小學的五年級學生李告訴《澎湃新聞》,班上確實有很多學生帶著手鐲上學。但它們都是秘密帶來的。材料包括塑料、石頭和木頭。一般來說,它們是像小手鐲一樣的珠子。有些男孩帶了木頭做的大珠子,有些甚至在課堂上把它們放在桌子底部。
“愛玩的同學說這樣解壓,有的還約好一起買閨蜜錢。但其實很多同學都覺得無聊。有一次下課借同學玩,覺得無聊,以后再也沒碰過。最好看課外書來緩解壓力。“學生說,對于盤子串,學生基本上屬于喜歡,不喜歡感覺很無聊,”我認為學生喜歡玩一段時間,估計不久,盤子串會被新東西取代。”
學校門口的文具店和食堂是學生們經常光顧的地方。總有一些吸引孩子的小玩意。4月10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走訪了小學周邊幾家小店,賣手鐲的人不多。
登錄電子商務平臺,輸入“手鐲”、“手鐲”、“兒童手鐲”等關鍵詞,每天銷售1萬件。一位賣家告訴《澎湃新聞》,最近買手鐲的數量顯著增加,所謂的“冰粉色女朋友”很受小女孩的歡迎。
幾種手鐲在網上很受女生歡迎。網絡截圖
由于孩子的懇求,也有很多家長在網上給孩子買手鐲。孩子之間也有交易市場。上海一所私立小學的家長邱女士告訴《澎湃新聞》,她的孩子上五年級。不久前,班上流行著“盤手串”。“一開始,我不知道。有一天,我看了看女兒的手機。她給同學們轉了6元錢,說同學們給她買了手鐲。邱女士說,當時她才知道,班上的盤手串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后來女兒帶回家一串粉色塑料手鐲,邊盤邊給我做作業示范,說一點都不影響學習。我哭笑不得。”
與其他父母在某種程度上的接受相比,倪女士的父母態度非常明確:反對。
倪女士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五年級,小女兒二年級,小女兒班沒有串,大女兒對串很感興趣,“她第一次告訴我有孩子串,我沒有認真對待,也開玩笑說,這是中老年人盤,沒有孩子玩,太油膩了!”
過了一段時間,大女兒開始半試探性地問倪女士能不能給她買一串,說看同學盤很有意思,感覺很減壓,很治愈。“我直接拒絕了,告訴她,首先,老師說我不能帶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去上學。其次,手里玩這個東西肯定會分散注意力,影響學習。而且玩的時候會發出聲音,也會影響別人。倪女士告訴澎湃新聞,另一個原因是她擔心手鐲的材料安全,所以即使偶爾在家玩,她也不想給孩子買。
專家:適當的盤子不是不可能的,父母不能盲目禁止,
長寧區天山一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們對盤串的利弊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林玲是長寧區天山一小學二年級語文老師。她的班上沒有孩子,但孩子們說他們聽說過,有些人見過他們的兄弟姐妹。在班會上,林玲和同學們就盤串的話題進行了交流,討論了為什么他們的兄弟姐妹對盤串著迷。大多數學生的觀點是:“也許我想放松一下。”
看到孩子們如此感興趣,林玲在4月初組織了一場課堂辯論。在電子手表進入課堂之前,孩子們也進行了辯論。這一次,林玲讓孩子們通過辯論來發現盤子的優缺點。
辯論很熱烈,孩子們開玩笑。有人說,不管哥哥姐姐手里拿著什么,他們都覺得當時壓力有點大。他們不能打電話或跑步,所以他們只能用這個小動作來緩解。
有人說,長時間做一個動作,醫學報告說,會引起腱鞘炎,不利于我們孩子骨骼的健康生長。
有人說,一個人盤串,一圈人圍觀,雖然向老師和家長保證自己不受影響,但實際上卻影響了身邊的一圈小伙伴。
有的還得出了頗有哲理的總結:“盤子是珠子,磨的是人心!”
通過課堂辯論,孩子們最終得出結論,“盤串”沒有進入校園。
因為很多孩子在課間偷偷玩手鐲或者玩手鐲,一些小學老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們不反對孩子上課玩,只要不影響學習。
一些老師不同意學生的行為。徐匯區五年級學生小佳上體育課時,周圍有學生。體育老師不禮貌地沒收了所有這些手鐲。然后體育課變成了談心課。老師問學生有什么壓力,并啟發學生通過戶外運動等更健康的方式釋放壓力。
上海教育科學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學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峰認為,中小學生的逐漸普及反映了當代青少年的兩種典型心理需求:一是減輕焦慮,通過重復行為緩解學習和考試帶來的壓力,這與20世紀90年代流行的指尖陀螺相似;第二,這種行為的逐漸認可和傳播也是青年學生發展社會溝通和同伴認可的重要途徑。教師和家長應客觀看待兒童“熱點”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合理引導學生減壓、溝通,通過更多樣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防止過度串對身體的不利影響。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第四人民醫院康復醫學肌肉康復組長李飛表示,兒童肌肉韌帶尚未成熟,如果長、高強度玩串,確實可能導致腱鞘炎,特別是在玩時,如果只有拇指活動,長期保持這個姿勢,容易造成肌腱損傷。
李飛說:“如果孩子們為了緩解壓力而玩耍,他們可以選擇在短時間內玩耍,然后改變個人姿勢,如積木和拼圖。在玩耍的過程中,他們可以保持所有的手指都能移動。”。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學家王美娟表示,孩子們喜歡“串”,這是可以理解的。時代不同,孩子們喜歡不同的東西。“彈珠”以前很流行、“溜溜球”、“轉筆”等,現在流行的盤串,甚至還有更新穎的解壓方法,比如敲電子木魚。事實上,減壓的方法有很多種。盤串是孩子面對壓力時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如果孩子們能通過這種方式減壓和放松,適當的盤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王美娟承認,現在中小學生面臨著各種家庭作業、興趣班等學習壓力,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和形狀,在“點擊”聲中釋放壓力,這不是一件壞事,父母不能盲目禁止,否則孩子可能認為父母不理解他們,加劇叛逆心理,影響親子關系。
(本文涉及的未成年人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