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情思大碗茶》中的“茶情京韻”
作者|幸運音樂特邀嘉賓張海宇
本期《幸會音樂》欄目介紹了閻肅作詞、姚明作曲的京歌《前門情思大碗茶》。
對于這部作品,李谷一老師曾經稱贊過:把戲曲藝術和茶文化結合起來真是太棒了。這就是家國情懷,這就是中國文化符號的體現!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歷史悠久。那么,大碗茶是如何作為北京的文化象征的呢?
01北京大碗茶
大碗茶是解放時期在老北京非常流行的一種茶,所以很多人提到大碗茶自然會想到老北京的大碗茶。據1940年出版的一本雜志報道,北京的“九門八街的商店排排列,尤其是大多數茶社。”
賣大碗茶的歷史始于明朝;在清朝,茶館開始流行起來。當時喝茶“每人10元,一桌8個大錢包”。盡管如此,每天喝茶的人幾乎“無法參與”,茶館里有很多服務人員要照顧“五六十人”。
新中國以來,北京賣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兒走街串巷做生意。街上經常會遇到挑挑兒賣大碗茶的人,挑挑子前面通常是一個短嘴的大壺,后面的籃子里通常會放幾個粗瓷碗,邊走邊喊。20世紀70年代,“我們也有一雙手,不在城里吃閑飯”這句話在返城的知青中很流行。北京的知青走上街頭,賣“大碗茶”,讓北京的“大碗茶”家喻戶曉。一時間,大碗茶成了自尊自強的精神象征。
前門大碗茶(圖片來自網絡)
02《前門情思大碗茶》的創作來源
《前門情思大碗茶》的創作來源于在北京前門火車站喝的大碗茶。
拍攝于1986年的北京前門地區大碗茶攤(圖片來自網絡)
有一年,作為一名知青,嚴肅回到北京,下了火車,走在前門火車站。炎熱的天氣使前門大樓前的一家露天茶館顯得格外親切。一個簡單的大案板上有一個大茶碗和一個黃茶湯。一口就能翻過來,解渴又便宜,充滿了親切的力量。
后來,嚴肅在《北京晚報》上看到一篇文章,說一位老華僑回到中國尋找童年的許多回憶。這些話充滿了對家鄉和家鄉的崇拜。受到啟發,他寫了歌曲《前門愛情大碗茶》。
這部作品的音樂是吸收北京曲藝音樂和中國傳統戲曲元素的素材,伴奏三弦琵琶,使其充滿獨特的中國戲曲文化魅力。
那么,這首京歌,它的力量從何而來?它的味道從何而來;與北京有什么關系?
03北京曲藝音樂的起源
曲藝是文學、表演、音樂相結合的綜合性藝術,包括相聲、評書、鼓曲等表演形式
大眾喜聞樂見,社會影響廣泛。
民歌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古老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這是用土塊唱的。后來,內容和音樂都得到了豐富。在清朝統治的200多年里,有100多種歌唱形式,如各種鼓、彈詞、兒童書籍、品牌音樂、墜落、鋼琴書籍、漁鼓、道教、清晰的聲音、小音樂等。
北京曲藝種類繁多,最早可以追溯到遼代。
說唱類伎藝記載在《遼史樂志》中;
《三朝北盟匯編》記載了金代完顏充吸引發言人劉敏講述《五代》的故事;
元代有詞類雜曲、小商販賣腔、鼓板節拍等說唱形式;
到了明朝,說唱詞豐富到16種,都屬于說唱民間藝術。
雖然經典中記載的曲藝種類很多,但基本上并沒有傳承給后人。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北京曲藝,都是清代和民國時期形成或興起的。
根據《北京志曲藝志》中收錄的曲藝曲種,有評書、相聲、雙簧、岔曲、單弦品牌曲、聯珠快書、京韻大鼓、梅花大鼓、鐵鼓、奉調大鼓、北京琴書、西河大鼓、河南墜子、數來寶、山東快書、快板書等16類。
北京民間藝術與中國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許多參加北京民間藝術活動的人都是北京的旗手。由于清朝的八旗制度,旗手已成為由朝廷支持但無事可做的休閑階層。政府寄來的錢和食物不足以支持他們優雅的娛樂,如書法、繪畫和古董,因此為旗手參與市場民間藝術活動創造了條件。
這些旗手從事藝術活動,不以此為業,其中不乏才華橫溢的人,他們的作品在風格和數量上都極大地豐富了北京曲藝。
04《前門情思大碗茶》教唱
最后,我們跟著張海宇老師學唱這首《前門情思大碗茶》,體驗歌曲中的“茶情京韻”!
視頻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