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電影-90年代十大電影,這部華語片光榮登頂,太厲害了
作為創刊100年的特別策劃之一,日本著名的電影雜志《電影旬報》今天正式公布1990年十佳外語電影片單-按照慣例,90年代本土十佳片單可能會緊隨其后公布。
楊德昌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光榮登頂第一!
這份片單,是由《旬報》召集的電影評論家、媒體編輯、作家、大學教授、電影行業從事等13位人員組成專業團隊共同評選的。
評選團隊名單:宇田川幸洋、渡部幻、吉田宏明、暉峻創三、稻田隆紀、內海揚子、平辻哲也、西脅英夫、北小路隆志、鹽田時敏、石村加奈、南波克行、黑田邦雄
90年代佳片如云,按照票數排列,共有103部進入最終決選,最高得票的前十部名列如下: 《電影旬報》創刊100周年紀念特輯——90年代十大最佳外語電影
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2.不可饒恕-Unforgiven,1992
3.低俗小說-Pulp Fiction,1994
4.阿飛正傳-1990
5.地下-Underground,1995
6.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1991
6.-并列冰血暴-Fargo,1996
8.霸王別姬-1993
9.重慶森林-1994
9.-并列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
9.-并列好家伙-Goodfellas,1990
9.-并列落水狗-Reservoir Dogs,1992
就片單看來,十佳的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僅有一位導演的多部電影上榜,整體來看也是美國電影居多。
當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呢?
不過,這也與旬報一直以來的票選機制直接相關,榜單更能代表的,顯然是接近大眾視野的預判。
實際上,初選入圍的103部電影范圍還是比較廣闊的;一部分參與票選的專業人士的選擇也與這份片單出入較大。
例如電影評論家秋本鐵次的十佳沒有一部上榜,而她的前三部最喜歡的分別是《洛城機密》-1997、《本能》-1992、《殺出個黎明》-1996。
影史家佐藤忠男的十佳片單中除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外,也無一在榜單內,他更將第一名給了許鞍華的《客途秋恨》-1990。
作家藤木TDC也是一個例子,有趣的是他個人片單第五位竟是《八仙飯店之人肉饅頭》-1993。
另一位影史家四方田犬彥則更關注歐洲電影,他甚至將戈達爾的《電影史》-1990放在了個人十佳的第三位。
可見無論專業與否,每個人的關注都千差萬別。
除去延續「年代國外佳片甄選」的專題外,90年的獨特制造可能才是旬報關注的重點。70年代世界各地都在搞新浪潮、80年代獨立電影人慢慢開始出現、到了90年代看似在走下坡路的電影產業,卻被一批壯大的新生獨立力量打了一針猛烈的強心劑。
誠如旬報主編關口裕子認為的那樣:「90年代即使是講述日常話題,你也會發現好萊塢掀起了一股新鮮感,這股猛勁兒是否與冷戰結束有關?能夠確定的是,不同的力量在出現。」
例如,斯皮爾伯格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獨立制片;
而這時候新秀昆汀也帶著打破常規敘事的作品進入大眾視野、斯派克李等的創作,似乎讓作者風格的電影融入了主流。
90年代,女性在電影里面甚至掌握了主導權,她們就是銀幕前的「女魔頭」-惡女,美國電影在90年代依然繁榮。
當然,法國這一期間的「后新浪潮」也值得被關注,卡拉克斯等人保持著自我作風,嘗試著徹底打破早前的限制,創作出自我的作者電影。
亞洲各地同樣興起了新電影:以王家衛、徐克、許鞍華為代表的香港電影、以楊德昌、侯孝賢為主的臺灣電影,以及張藝謀、陳凱歌等大陸導演展現的內地面貌,至今給日本電影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所以,與其說這份片單有著專業性較高的權威性,不如說它代表了一份日本視野下對90年代國外影視印象深刻的記憶。
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各位評委是如何解說他們選出的10佳吧——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導演:楊德昌
國別:中國臺灣
1992年旬報外語十佳第2名
宇田川:這部電影無疑是巨制,整整4小時,通過高強度的緊密時間,重塑了臺北這個特殊時代-以1950—1960為代表面貌,群像式的巨大面貌也一并涌出,導演楊德昌太厲害了。
不可饒恕
國別:美國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1993年旬報國外十佳第1名
渡部:可謂伊斯特伍德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善惡含混,充滿殺戮的灰色西部片。經由一群功能角色建構出來的寓言,再現一位無法與過去和解之人的事跡,某種程度上,就是伊斯特伍德對自我風格的一種刷新。
低俗小說
國別:美國
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1994年旬報國外十佳第4名
吉田:昆汀繼處女作之后,依然圍繞B級片的犯罪劇的趣味和懷舊情,拍攝了這部大作。可以看到,昆汀試圖挑戰敘事手法,使他的故事更為復雜化,突出了一種意外性,如此昆汀通過這部電影也奠定了自己的作者風格,讓他的電影真正意義上成為了昆汀式影片。
阿飛正傳
國別:中國香港
導演:王家衛
1992年旬報外國十佳第12名
暉峻:以60年代的香港為舞臺背景,劇中群像,展現出了年輕人無法構建立足之地,唯有不斷游走的狀態。主人公故事并行展開,大量念白性臺詞,這些元素都可見,王家衛的美學已然全面開花。
地下
國別:南斯拉夫
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96年旬報外國十佳第3名
稻田:這是斯庫圖里卡對祖國南斯拉夫,加以奇幻色彩描摹的史詩巨作。對國內上世紀40年代持續到50年代的戰亂動蕩,斯庫圖里卡通過兩個男人地上地下的生活軌跡描繪出來,貫穿的美妙銅管樂結合幻想性影像,促發了觀眾的知覺激情。
末路狂花
國別:美國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1991年旬報外國十佳第6名
內海:此片讓最佳拍檔類型電影誕生了,本片亦是一次對強勢男權挑戰的嘗試。兩位女性互相依靠,勢不可擋殺出了一條逃亡之路,在被追捕的同時,兩人也隨之改變了自我,這一層女性心理意識的描摹顯然是超時代的。
冰血暴
國別:美國
導演:科恩兄弟
1996年旬報外國十佳第4名
平辻:本片以北達科他州的西法戈為舞臺,以丈夫密謀綁架妻子獲取錢財的陰謀展開,全程思路盡顯一股驚悚幽默。電影開頭還以「本片基于事實改編」,實際卻純屬虛構,科恩兄弟冷峻驚悚的敘事下從來不失戲謔冷幽默。
霸王別姬
國別:中國
導演:陳凱歌
1994年旬報外國十佳第2名
西脅:在中日戰爭到文化大革命的時代背景下,描繪了全身心投入京劇技藝的年輕人如何遭遇愛與苦難的過程,可謂中國的文藝大作。而經過幼年時期艱苦殉難,一直扮演女角的少年,逐漸也對自我的身心困惑,展現了近代中國人的雙重糾葛,張國榮的演技也讓人印象深刻。
重慶森林
國別:中國香港
導演:王家衛
1995年旬報外國十佳第12名
北小路:本片給人壓倒性全新體驗之處,在于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切身入迷的魅力,因此這種影像也是珍貴的。手持攝影,步入繁雜的香港,捕捉到青年們瞬間的沖動與感性,使香港現狀貼入觀眾腦海,而為之感觸,這層積極意義也未嘗不是電影本身新之所在。
肖申克的救贖
國別:美國
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
1995年旬報外國十佳第1名
平辻:由著名中篇小說改編,因殺妻入獄,而后在獄中受到終身監禁的懲罰,隨著在于另一位囚犯的相處下,他也逐漸改變了自己的心態。顯然這是一部普世度極高的人性書寫類電影,現在看來它依然值得當初超高的口碑與評論家一致的高度贊揚。
好家伙
國別:美國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1990年旬報外國十佳第9名
渡部:這部揭開90年代序幕的電影無疑也是斯科塞斯90年代重要作品。充斥著暴力與瘋狂中,亦可見對暴力團伙從50年代發家直至80年代這一巨大變遷的一氣呵成之勾勒。通過對移民社會的深化處理,似乎也融入了斯科塞斯對自身經歷的感慨,無疑不讓觀眾深受感染。
落水狗
國別:美國
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1993年旬報外國十佳第6名
西脅:極為巧妙的敘事展開、絕妙的對話、個性十足的登場人物們、無比刺激的暴力刻畫以及狡猾的心理動機,而后又是貫徹全片的輕快BGM,這些全是構成一部完美動作片的要素!也建立起了極為暢快的傾吐方式。大受《無仁義之戰》影響的昆汀全然完成了他的這部杰作。
那么問題來了:你認為這份片單靠譜嗎?以及,你認為還有哪些遺珠?歡迎在評論區聊一聊。
這一次《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旬報》90年代十佳登頂,從側面證明了這部電影在日本影迷眼里是有多重要。不少日本導演也自認深受其影響。
最新年,《牯嶺街》4K修復版在日本重映時,從3月中旬一直播映到5月中旬,日本全國一共有三十多家電影院放映了這部片子。近4小時的片長沒有嚇退影迷們的觀影熱情,重映初期盛況空前,場場爆滿。
▲修復版日本公映海報
日本眾導演和評論家們對這部片子的鐘情也是頗為周知的。
在知悉《牯嶺街》修復版要在日本重映時,不少導演便掩抑不住地發表了對這部片子的贊嘆:
▲導演濱口龍介:我向觀眾們承諾,這部電影是一道能讓你在如蠶繭一般的黑暗中重塑自我的光,我打心底里羨慕能在熒幕上看到這部電影的年輕一代。
▲導演船橋淳:如果每10年只能用一次「最偉大的杰作」這個詞,毫無疑問就應該用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
執導《惡人》《不可饒恕》《怒》等電影的日籍韓裔導演李相日,在剛開始學拍電影時,被告知當導演必須要看的影片之一便是《牯嶺街》:
▲李相日:《牯嶺街》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饒恕》有著相近的空氣感,很多東西并不言明,觀眾卻也能感受出來。電影在描繪每個人的同時,也描繪著人們存在的那個時代和世界。這是一部罕見的杰作,在銀幕之外,讓你明顯地感受到時代的更迭在持續。
▲導演李相日
這部影片取材于楊德昌少年時親歷的一個事件,中學時和楊德昌同校的一個男生,因為女友的移情別戀,在牯嶺街殺死了女友。
這個事件是國民黨當局遷臺后發生的第一宗青少年殺人事件,震驚了整個臺灣,也給年少的楊德昌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年后這一段淹沒在記憶中的經歷,被楊德昌重新挖掘并拍攝成了電影。
「我覺得拍這部電影是我的責任,那個歷史時期、那個事件是我完全見證的,我就是電影里那些十二三歲的小孩子,我見證了那整個過程。」楊德昌說。
但這不是一部單純的自傳類型的影片,「我真正想要做的,是想在這部電影的結構里反映出那個時代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年代的壓抑和動蕩不安,楊德昌理性而思辨地記錄了這一切,而那縝密的敘事網絡,讓這部囊括了近幾十個角色、長達237分鐘的影片,帶上一種史詩感。
在那個年代,每當新導演有機會拍片時,每個人都想整理出一段屬于臺灣的歷史,講生活、政治抑或其他,吳念真對這種現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這并非出于流行,而是一種創作者的本能,得先厘清自身的生命是如何走過來的,這部分很重要。」
《牯嶺街》一經播映,在往后的時間長河里經久不衰,甚至如陳年佳釀,愈陳愈香。原因其一,便是其作為時代標志,記錄和刻畫了上世紀60年代臺灣地區的地方志和人物志。
此外,也是因為看過這部片子的人,無一例外都能從中找到共鳴——畢竟不管哪個年代,人們對自我認同的缺失和迷茫,是永恒不變的討論話題。
大智網匯文章拓展問答:
90年代十大電影排行榜?90年代十大電影排行?90年代十大電影排名?90年代最好的電影?90年代電影排行榜?90年代最經典電影?90年代最火電影有哪些?90年代經典電影排行榜前十名?90年代的老電影有哪些?90年最火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