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建設新型儲能項目“紅線”
“在電池一致性管理技術取得關鍵突破、電力電池性能監測評價體系完善之前,原則上不得建設大型電力電池梯隊利用儲能項目”——國家能源管理局最近發布的新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草案)(以下簡稱本規范)引起了業界的熱烈討論。
近年來,電化學儲能發展迅速。退役電力電池的使用不僅可以提高電池的整個生命周期價值,而且具有環保屬性,是以往政策鼓勵的應用形式。為什么風向突然改變,停止了它的發展?
儲能安全事故余波未消
“4月16日事故發生后,必須加強安全監督。該政策發出信號,不再鼓勵電力電池梯隊使用儲能項目。下一步,我們可能不會這樣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家向記者承認,許多儲能項目使用電池進行示范,甚至爭奪退役電池。從車輛退役后,電池必須經過電池評估、拆卸、重組、焊接和再利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很復雜。與新電池相比,梯隊電池的使用并不經濟。”
上述企業人士提到的“4月16日”事故,是指今年4月在北京豐臺區國軒福威斯儲能電站發生的火災爆炸事故,兩名消防員死于滅火救援。該電站是一個集光存儲和充電于一體的項目,包括25MWh磷酸鐵鋰電池儲能設備。因此,電化學儲能的安全問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近年來,美國和韓國發生了許多電化學儲能安全事故。即使使用新電池,火災問題也經常發生,退役電力電池是否適用于大型儲能項目仍存在爭議。動力電池和儲能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對電池的一致性和循環次數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制造商的電池在結構、規格和參數上存在很大差異。相關的評估和監控技術仍然是一個行業問題。
彭博社新能源金融儲能行業分析師李岱欣表示:“目前,大多數退役電池都是五年前生產的,技術水平較差,沒有基于回收的電池設計和跟蹤設備。”,目前退役電池規模小且分散,不具備梯隊利用條件。
對電化學儲能的影響有限
近年來,電化學儲能是新型儲能(不含抽水蓄能)中增速最快的技術。2020年,國內電化學儲能新投入運營規模達到1559.6MW,GW大關首次突破,同比增長145%,主要用于新能源發電側,占近40%。目前,20多個省市對可再生能源配置和儲能提出了要求。
停止新建大型電力電池梯級儲能項目,會按下快速發展的電化學儲能“暫停鍵”嗎?
億威電力營銷中心總經理陳翔表示,目前大型儲能項目中真正使用梯級電池的項目很少,更多的是技術驗證和探索性示范項目,并沒有成為行業的主流。
上述企業人士也承認,市場上的電化學儲能項目主要是新電池,停止新的大型電力電池梯隊儲能項目,不會對電化學儲能的整體發展產生太大影響。
今年4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達到30GW以上,比目前3.3GW的累計裝機量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主席陳海生認為,電化學儲能將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其背后的挑戰在于安全和標準。安全是儲能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前提,標準體系的建設直接影響著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電化學儲存成本需要進一步降低,并進一步探索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
此外,陳海生指出,《電化學儲能設計規范》將1MW或1MWh以下的項目劃分為小型電化學儲能電站,30MW或30MWh以上的項目劃分為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本規范中提到的“大型”梯隊儲能項目是否按本標準劃分,還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
業內人士建議3年后考慮重啟
值得注意的是,該規范設定了停止大型梯隊利用儲能項目的前提條件,即對電池一致性、性能監測和評價體系提出要求。該規范還提出,已建成的運營項目應定期評估電池性能,加強監測和監督。李戴欣認為,“這項政策并沒有被框住,只是在滿足各種條件時才會考慮。”
暫停可能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產生更明顯的影響。根據中國汽車研究的數據,2020年中國退役電力電池達到25GWh,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提升至116GWh。如果不妥善解決如此龐大的退役電池,不僅會影響工業閉環,還會帶來環境問題和資源浪費。
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是近年來行業發展的熱點。動力電池的剩余容量約為80%,具有較高的再利用價值。它可以逐步應用于儲能、鐵塔基站、低速電動汽車、太陽能路燈等領域,也可以拆卸和回收鈷、鋰、鎳等金屬材料。
“該政策并沒有停止電池的梯隊利用。在某些特定場景下,小型儲能項目仍具有梯隊利用電池的活力。”上述企業家表示,隨著電力電池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建議相關部門從資源充分利用的角度,結合技術發展,判斷是否重啟大型梯隊利用儲能項目。
*本網站注明來源為“中國能源日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資料,版權屬于中國能源日報,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網站注明來源為“中國能源日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