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疏風解表清熱 合谷—曲池

【單穴功能】

合谷,又稱虎口、含口、合骨。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中點時,手陽明大腸經絡穴位。因其穴居大指與次指歧骨之間的凹陷處如山谷而得名合谷。又因穴位于拇指虎口兩骨之間,又稱虎口。這個穴位是手陽明大腸經絡所經,是本經原穴,也是四總穴之一。原穴與三焦密切相關。它起源于臍腎之間的動氣,與整個人體的氣化功能有關。它是增強整體功能的關鍵點。具有通經活絡、行氣開竅、疏風解表、清熱退熱、清肺氣、通腸胃、鎮靜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療感冒、時間感冒、頭痛、眼紅腫痛、牙痛、牙關閉、口眼斜、神志失常、經閉、痛經、手指攣縮、風疹塊(蕁麻疹)。

曲池,又稱鬼臣,陽澤。在肘部橫紋的外端,彎曲肘部。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接中點時,手陽明大腸經絡氣進入,就像水注池一樣,取穴時彎曲肘部,故名曲池。屬五行,屬合土穴,也是十三鬼穴之一。該穴具有疏風解表、清熱退熱、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利水除濕等功效。治療傷寒余熱未盡、熱病(時行感冒)、眼紅腫痛、喉嚨痛、咳嗽、哮喘、上肢偏癱、屈臂無力、頭痛、頭暈、嘔吐、便秘、痢疾、腸癰、解渴、水腫、月經不調、淋巴結、癮疹、丹毒、濕疹、癤子。

【伍用功能】

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穴、原穴,具有調氣活血、清熱退熱、疏風解表、振奮整體功能的功效;

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的穴位和穴位。根據“內臟合治”的原則,具有通氣、疏風解表、調和氣血、消腫止癢的功效。

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散,兩穴相合,清熱散風,是清理上焦的絕妙方法。頭者,諸陽之會,耳、眼、口、鼻、喉之人,清竅也,所以清陽之氣的人,都可以走在頭上,以合谷之輕,載曲池之走,上行在頭上,行其清散效果,從而掃除一切邪惡,消除一切障礙,使全身功能旺盛。

【主治】

1.感冒,時行感冒。

2.頭痛、眼痛、牙痛、喉痛、鼻出血,證明風熱為患,上擾清竅。

3.上肢不遂、肘部疼痛、麻木、手指攣急等。

4.風疹塊(蕁麻疹)。

【操作法】

合谷:①拇指、手指張開,用另一只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拇指尖到達的地方就是穴位;②拇指和手指并攏,在肌肉最高處取穴;③拇指和手指張開時,虎口和第一個、2掌骨接頭連接的中點。直刺0.5~1.2英寸。外感病,鼻流清鼻涕不僅要重灸,10英寸。~15分鐘就可以了,往往可以立竿見影。

彎曲池:彎曲肘部成直角,當肘部彎曲橫線結束時。直刺1~1.2寸。

【經驗】

合谷-曲池伍用于雜病穴法歌:“以曲池、合谷為主,頭面耳目口鼻病。“席弘賦”:“曲池兩手不盡如人意,合谷下針要小心。“為了提高療效,還應隨癥加減,如頭暈頭痛、加風池、頭維;眼睛紅腫疼痛,眼睛陰涼,眼睛明亮;鼻出血,鼻淵,加星星,迎香;耳鳴耳聾,加風,聽會;口臭,舌裂,加溝渠,勞宮;喉嚨痛,加扶突,魚際;牙齦腫脹疼痛,加下關;口眼斜,牙關閉,加地倉和頰車;外感發熱,增加椎體。

1965年,呂老于孟春,遇到一名中年婦女,因日常生活不慎感到寒冷。他襲擊了肺衛,與善惡作斗爭。他又冷又熱(體溫39℃),頭痛和身痛并見,舌苔薄黃,脈浮略微。脈癥合參,這個系素有蘊熱,復感風寒。治療疏風解表,清熱退熱。處方:大椎、曲池、合谷。針灸采用腹瀉法,留針半小時,每10分鐘行針一次。治療后:開針后,患者自覺全身輕快,再次測量體溫,已降至38℃。第二天,熱已退,沒有不適感,此時只取兩側足三里穴,調理腸胃,以善后。

呂老經歷:高熱欲風動抽搐者,增大椎,三棱針點刺放血;頭項強痛者,加后溪,針灸采用同步針法;鼻塞流鼻涕者,加星星迎香。

贊(0) 打賞
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用戶上傳并發布,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自行甄別,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wolfba@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系你,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分享到

相關推薦

大智網匯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wolfba@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投稿&軟文

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謝你的打賞,我們將繼續提供更多優質內容,讓我們一起創建更加美好的網絡世界!

微信掃一掃打賞

登錄

找回密碼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