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神藥“醒腦靜”
你可能聽說過“黃家獨家祖傳九代秘方”黃氏響聲丸。20世紀80年代,無錫中藥廠救了三顧茅廬求救。2006年,名方再次轉手:今年6月,前無錫中藥廠山河藥業宣布4億元賣給“江西濟民可信集團”,更名為“無錫濟民可信山河藥業”。
交易完成后,江西濟民可信獲得的中成藥品牌不僅有黃氏響聲丸,還有一種中藥注射液——“醒腦靜”。
根據《關于急危重病(癥)治療中醒腦靜注射液臨床應用專家共識》[1],中藥注射液“醒腦靜”的名稱可以追溯到1978年,原本是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的處方“安宮牛黃丸”,后者是“溫病三寶”之首。到了當代,安宮牛黃丸生產了醒腦靜、清開靈等現代藥物。
古方制造了當代神藥。截至2017年,醒腦靜的國內市場規模為55.46億元,在中藥注射液銷量排行榜中排名第一[2]。
在中國,有三家生產醒腦靜注射液的公司:濟民可信(江蘇無錫)、大理藥業(云南大理)、天地藥業(河南開封)。
藥廠不比公益機構好,治病賺錢是很自然的。但是醒腦靜注射液并不簡單。
治療神藥?營銷神藥?
醒腦靜的治療效果存在顯著爭議。
上述中西醫結合協會編制的專家共識[1]認為,清醒在退熱、清醒和糾正昏迷、抗炎和神經保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文獻研究[12],公開研究方法缺陷,證據強度低,許多研究沒有統計意義(此外,在研究文獻中,超過一半的對照組是另一種常用的中成藥注射液-丹參注射液)。
這些質疑并不妨礙醒腦靜注射液的銷售,但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賺了很多錢。
在三家制造商中,濟民可信的市場份額以驚人的速度擴大,市場份額從2016年的67.90%增加到2018年的85.38%,日益占據競爭對手的領土。
它的秘密可能在于它的管理和銷售模式。濟民可信采用最經典的“利益捆綁”模式,以促銷醒腦靜。
了解人性的可信度,據說有自己的一套營銷方法:詳細分析藥品從制藥廠到患者的所有鏈,每個鏈接的利益都高于行業的平均水平。具體來說,即“關鍵環節高于行業平均利益分配比例,普通環節不低于行業平均利益分配比例”。[3]
制藥媒體“谷峰觀點”認為[4],人們可信的快速增長在于其分級合同制度,這是大多數制藥公司無法企及的,其銷售團隊“江西幫”也是魔法武器之一。他們“敢于戰斗,敢于工作,有投資意識,把自己當作老板”。
說白了,什么利益分配都是錢。
濟民可信不是上市公司,沒有公開數據可供證明。然而,大理藥業是一家占據醒腦靜市場份額第二的a股上市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19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0.74%,約1.6億元,銷售費用達到1億元,占總收入的62.99%。
“重銷售、輕研發”已成為大理藥業的常態。根據2019年半年報,2019年上半年大理藥業研發費用為143.29萬元,僅占總收入的0.89%,研發人員7人,約占全體員工的2%。
盡管大理藥業在銷售業務上如此努力,但它仍然被濟民可信所壓倒,三年來市場份額縮水了一半。到2018年,濟民可信旗下的山河藥業幾乎占據了中國近90%醒腦靜的市場份額。
如何爭取銷售?不擇手段吸引客戶,如醫院和醫生,并與他們成為利益共同體。
一種表現是醫生愿意給病人多開,久開醒腦靜。2006年,北京市醫療保險神經科住院患者研究[6]統計了440例臨床應用醒腦靜的患者,其中醒腦靜的治療周期一般為2周,但也有276天的嚴重不合理用藥。據統計,59.8%的病例超過了說明書的常規用量,22%的患者使用醒腦靜注射液不符合說明書規定的適應證。
更直接的是,“醒腦靜”被曝光直接給醫生回扣。2011年6月,溫州論壇“703804”網帖稱,溫州幾家醫院數百名醫生因醒腦靜注射液(10ml規格)收到回扣,回扣比例高達20%。
雖然所有相關醫生都否認獲得回扣,但醫院也表示,名單流出屬于“黑客入侵”,但醒腦靜態注射液的主要功能是促進急性腦出血、腦組織病變和血管事故。新華社記者查閱了[7]的清單:
使用“醒腦靜針”的科室不僅包括神經內科、腦血管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科、創傷科,還包括婦科、口腔科、眼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腔鏡外科、內分泌科、腎內科、兒童感染科等。
在兒童感染科、眼科、口腔科甚至消化內科等與腦血管疾病無關的科室,為什么要給患者開“醒腦靜”?
醒腦靜地清醒誰?
瘋狂的營銷與利益捆綁在一起,表面上無害的醫療實踐,讓醒腦靜在醫院大行其道。
營銷專家瞄準了萬億醫療市場和醫療保險蛋糕,推出了“安全無效藥”的天才設計。少數人嗅到了政策不完善的機會,拖累了整個體系。從平民到醫院,沒有人能逃脫圍城。
狂歡節是不可持續的。以醒腦靜為代表的中成藥和輔助藥物占用了大量的醫療保險費用,最終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關注。
2015年,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了《關于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意見》[9],明確要求到2017年底,全國醫療費用增長率降至10%以下,公立醫院藥品收入占醫療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為了降低藥品比例和醫療保險支付壓力,各地都將中藥注射液和輔助藥品列為重點監測對象。其中,銷量第一的醒腦靜受到了顯著影響。
2019年,醒腦靜的生活空間不斷被壓縮。
201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意見》[10],規定未取得中醫培訓資格的普通西醫不再具有中成藥處方權。該規定大大降低了清醒和靜態使用的范圍,同時抑制了醫生和醫院的需求。
在即將于2020年1月1日實施的新醫療保險藥品目錄[11]中,醒腦靜態注射液仍在其中,但給出了明確的用藥限制:“僅限于中風昏迷、腦外傷昏迷或酒精中毒昏迷的患者。”這意味著2011年,溫州醫院消化科、兒科、眼科等無關部門的任何醒腦靜態行為都將完全成為歷史。
“神藥”有著41年的歷史,創造了50多億年的銷售神話,也創造了一家上市公司;然而,它也出現在600多起法律糾紛中(在中國裁判文件網絡上搜索,有604份相關文件),最終卷入了一起血案。
除了醒腦靜人,我們都是受害者。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