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咱們這些喜歡
紙上談兵比喻只會空談理論,不懂得變通,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說到紙上談兵,大家都會想到趙括的長平之戰。
趙括那個時代沒有紙,自然不會有紙上談兵的說法。不過藺相如說的一句話,差不多就是紙上談兵的意思。
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p>
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p>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估計就是后人們吸取教訓,慢慢總結出這么精辟的四個字,大部分成語都是這么總結出來的?;蛘呤菑膭e人身上總結出來的,最后發現這四個字用在趙括身上更合適吧。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并占領了韓國野王,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系完全截斷。
韓國國君韓桓惠王要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愿意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后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國平陽君主趙豹主張不接受上黨郡,這很明顯,秦國花個一年半載打韓國,什么都沒撈到。趙國啥都沒干,白得十七座城池。這讓秦國情何以堪,還不掉過頭來揍趙國。
但是趙孝成王最后還是聽了平原君趙勝的話,送上門的好處,不要白不要。這就是人的貪欲啊。
果然,公元前261年,秦軍先把韓國打服。公元前260,秦軍攻打并占領了上黨,然后向長平進發。
廉頗在長平應戰,趙王要廉頗進攻,廉頗進攻的幾次,但是很無奈啊,打不贏啊。于是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無論秦軍如何挑釁,廉頗都不搭理,即使趙王催戰也沒用。
趙王受不了廉頗這么慫啊,臨陣換將,趙括登場。即使藺相如反對,說了他那句名言,紙上談兵。趙括他媽反對,說趙括官威十足,不體恤下屬,有錢自己花,都不舍得分給手下官兵一點,不適合帶兵。但都沒用,趙括還是替代了廉頗。
趙括初生牛犢不怕虎,把廉頗的規則改了,把廉頗的人換了,準備與秦軍硬剛。秦軍換上最厲害的白起,趙軍換上沒經驗的趙括。結構白起略施小計,將趙括引誘出去。再派兵將趙軍從背后包圍,中間切割,圍得死死的。最后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被坑殺。秦國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勝利,最后差點滅了趙國。
這個故事,當然是為了給我們講紙上談兵的危害。我們都吸取教訓,將所學東西要用于實踐,遇到問題要懂得變通,不要讀死書。
從這個故事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別的東西,來警示著我們。
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長平之戰本就是趙王貪婪惹的禍。
人貴有自知之明,要知己知彼,知進退。廉頗打不贏秦軍,我就不跟你打。后來燕國看趙國壯丁被秦軍殺光了,前來趁火打劫,廉頗覺得打的贏就果斷把燕國打的滿地找牙。趙括不知彼釀成大禍。
遇到困難,要冷靜,辦法總比困難多,不能病急亂投醫,出昏招。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打成了持久戰。趙國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為了解決問題,趙王居然臨陣換將,要個沒經驗的與秦軍速戰速決。這就好像我欠別人20萬,但我只有10萬,于是我便去賭場,想賺10萬來還錢,結果錢沒賺到,本都搭進去了。趙國最后確實解決了糧食問題,人都被殺完了,不需要吃飯了,自然不需要糧食了。
難道真的沒解決辦法嗎?非要用這種速戰速決的打法?一年后的邯鄲之戰比這個處境更慘吧,最后還不是找魏國和楚國救援把秦軍打退了嗎?
做事要用自己的長處,避開自己的短處,提高效率,利益最大化。秦軍將這點用的淋漓盡致。秦國先用反間計使趙軍變弱,在偷偷換上最能打的白起。這是因為怕趙括嗎?顯然不是。畢竟白起名聲在外,不偷偷的,趙括不容易上當,勝利不能最大化。冷兵器時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很顯然這不是秦國想看到的。白起將趙括圍起來后,圍而不打,盡全力截斷趙軍糧道,讓趙軍不戰自亂,最后迫不得已投降。
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趙王與趙括自以為趙軍擅長野戰,與秦軍硬剛能夠取勝。然而秦軍戰略戰法先進啊,不和你硬剛,直接布個口袋把你裝進去,死都不知道如何死的。
大智網匯文章拓展問答:
紙上談兵的故事20字概括?紙上談兵的故事所反映的是什么思維定勢?紙上談兵的故事簡短50字?紙上談兵的故事告誡我們要堅持實踐與認識相統一?紙上談兵的故事簡短?紙上談兵的故事100字?紙上談兵的故事50字?紙上談兵的故事200字?紙上談兵的故事視頻?紙上談兵的故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