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吃退燒藥?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有什么區別?
發燒了,怎么吃這么多藥?退燒藥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間隔多久?成人和兒童分別使用什么藥物?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有什么區別?布洛芬和連花清瘟能一起吃嗎?
退燒藥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
目前的藥物都是對癥支持的藥物,不直接治療新冠肺炎,只能緩解癥狀。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或人群不宜過量服用。很多藥太多了。病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特殊干預一周左右就能自愈。
一般來說,如果體溫超過38.5℃,可以服用解熱藥。如果在37.5℃-38.5℃之間,建議物理降溫,如用解熱貼、溫水擦浴等。
如果老人和兒童體溫不超過38.5℃,但精神萎靡,也可以服用退燒藥。
退燒藥一般每4-6小時服用一次,一天不超過4次,服用退燒藥3天,癥狀仍未緩解的,應及時就醫。
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有什么區別?
布洛芬是一種常用的解熱藥,市場上有美林、布洛芬膠囊等代表性藥物。不建議6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布洛芬,因為6個月以下的兒童腎功能相對較弱,使用布洛芬腎毒性的風險可能會增加。
對乙酰氨基酚是一種相對安全的退熱藥物,目前市場上的代表性藥物是泰諾林、(兒童)等。其退熱效果與劑量成正比,過量會引起肝毒性,不建議3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
①起效時間:布洛芬起效約1小時,對乙酰氨基酚起效半小時至1小時;
②持續時間:布洛芬6~8小時,對乙酰氨基酚4~6小時;
③適用年齡:布洛芬適用于6個月以上的兒童和成人,對乙酰氨基酚一般適用于2個月以上的人;
④給藥方式:布洛芬可口服、栓劑、靜脈,對乙酰氨基酚一般用于口服、栓劑。
*孕婦、嬰幼兒用藥請聽從醫生的建議。
與對乙酰氨基酚相比,布洛芬的退熱效果和作用持續時間略有增加,退熱效果更明顯,更適合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熱。
布洛芬和連花清瘟能一起吃嗎?
布洛芬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藥,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的作用。連花清瘟可用于流感或輕度/普通新冠肺炎引起的發熱、咳嗽和疲勞。
兩種藥物都有退熱作用,所以通常只需要服用其中一種。
如低熱,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癥狀,可選擇連花清瘟。
但需要注意的是,連花清瘟適用于風熱感冒。如果你有發燒伴寒戰或其他感冒癥狀,你不應該選擇連花清瘟。此外,連花清瘟的一種成分是“大黃”,具有腹瀉作用。如果發燒伴有腹瀉癥狀,使用連花清瘟可能會加重胃腸道反應。
如果發燒超過38.5℃,或四肢肌肉疼痛、疲勞等明顯不適,建議選擇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等解熱鎮痛藥。
退燒效果不好,可以換另一種嗎?
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一般在60分鐘內觀察療效,3-4小時達到療效峰值。
若服用退燒藥3-4小時,體溫仍較高,且不適仍未改善,可換另一種退燒藥。
注意!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不建議交替退熱。
家里應該準備哪些藥?
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連花清瘟顆粒、清感顆粒、疏風解毒膠囊、藿香正氣膠囊、小柴胡湯顆粒。注:不要疊加,只選擇一種,以免藥物過量的風險。退燒藥: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止咳藥:復方鮮竹瀝液、宣肺敗毒顆粒、急支糖漿止痰藥:復方甘草片、乙酰半胱氨酸顆粒等流鼻涕:撲爾敏、氯雷他定、西替利秦、布地奈德鼻咽痛咽干:華素片、西瓜霜含片等。
布洛芬:四類人謹慎使用:
①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嚴重者;②嚴重消化道潰瘍、出血病史患者;③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的患者因慢性病治療需要聯合使用;④腎功能不全患者嚴重。
這些人可以選擇用對乙酰氨基酚代替布洛芬,但對乙酰氨基酚的日劑量應控制在2克以內,以確保安全,特別是在復合感冒藥物治療期間。
連花清瘟:這些病人慎用
在新型冠狀病毒的常規治療中,連花清瘟可用于輕度、普通型引起的發熱、肌肉酸痛、鼻塞流鼻涕、咳嗽、頭痛、咽干咽痛等癥狀,但不適用于預防藥物。連花清瘟主要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屬于熱毒襲肺證,俗稱“風熱感冒”,不適用于“風寒感冒”。
此外,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應謹慎使用,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脾胃虛弱的患者應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服藥。
腸胃不好、腹瀉的人不適合連花清瘟,因為它具有很強的清熱作用。
阿司匹林、賴氨匹林、安乃近退熱有用嗎?
阿司匹林
退熱效果強,但副作用大,成人可用。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市場上有兩種規格,通常100毫克用于冠心病治療,300毫克用于退燒。
賴氨匹林
它是由阿司匹林和賴氨酸形成的復合鹽。鋁鎂匹林片也含有阿司匹林,成人可用于退熱,但不建議作為兒童退熱劑使用。
可引起熱外周中性粒細胞減少、過敏性休克等嚴重不良反應,成人退熱可用,但不建議作為兒童退熱劑使用。
要點!!!!
沒有可以提前預防新冠肺炎的藥物;無癥狀,不服藥;4歲以下兒童不建議使用復方感冒藥;退燒藥和復方感冒藥不宜一起服用;不要重復服用各種退燒藥;不要超劑量用藥,不要超次用藥;不要盲目使用消炎藥;特殊人群,謹慎用藥;退燒藥和感冒藥,服用后不要喝酒;退燒藥一般不要超過3天。如果癥狀還沒有緩解,建議去看醫生。
來源: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南方日報、北京日報等。
編輯:蘇浩軍陳兆月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