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邵云環
云卷云舒,鳥鳴枝畔,春光投射在銀筆尖形墓碑上。在嘉木斯烈士陵園東北角,這座筆形邵云環烈士紀念碑悄然落在這里。誰是邵云環?她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姐姐,記者,烈士。。。每個人心中的不同畫像都變成了墓前的雕塑。這背后是逝去的新鮮生命和可持續的紅血。
▲邵云環烈士紀念碑高高聳立(王大禹攝)
母親與月夜
1999年5月8日,母親節前一天,一位48歲的母親為中國新聞事業在異鄉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就在幾天前的月夜,在貝爾格萊德的屋頂上,邵云環凝視著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沒有燈光的漫長夜晚》,以極大的同情和同情看著科索沃戰爭的悲劇,哀嘆戰爭導致“血肉浸入土壤,場景可怕”。
月影孤獨,陰陽分隔。7000多公里外,中國東北老工業城市佳木斯,71歲的邵炳奎頭發花白,24年前的往事不忍回首。“我是家里第一個知道姐姐出事的人。”邵炳奎說,他當時在家里的書桌前畫畫,旁邊的電視機突然播出了中國駐南大使館的消息。
“我姐姐的胳膊斷了,胳膊斷了……”看到電視畫面中的場景,他忍不住哭了起來。從廢墟中抬出來的姐姐一動不動地躺在擔架上,一只胳膊掛在擔架旁邊。“我一邊哭一邊用頭撞墻,感覺突然被抽空了。”鄰居來安慰他,讓他從悲傷和憤怒中稍微緩解一下。他想:“我們不能讓70多歲的父母知道他們受不了。”
邵炳奎和他的妹妹在痛苦中保持冷靜,并試圖把壞消息隱藏到最后一刻。他們安排人們悄悄地來到父母家,拔下電視插頭并擰斷,說電視壞了,短期內無法修復。
三姐邵云清和姐姐邵云環看起來很像,聰明而溫暖,只是不戴眼鏡。68歲時,她擦去眼角的眼淚,告訴記者,她的父母似乎預料到了什么,并說他們會打開電視看新聞。
“第二天,佳木斯市委同志來看望,小心翼翼地安慰老人,‘雨很大,不一定撞到我們家’。我父親當時暈倒了。”邵炳奎回憶說,他的父親邵芳元不善于表達,但他喜歡把孩子們的每一點都記在日記里。“姐姐出事后,我父親再也不記得了。”。
“姐姐離開后,家里很少提到這段記憶,但每年除夕吃團圓飯時,媽媽都要多留一雙筷子。我父親幾乎每天早飯后都會帶著小板凳去烈士墓,直到中午才回來。”邵炳奎說。
▲邵炳奎和邵云清介紹了邵云環同志生前使用的物品(鄒大鵬攝)
為了悼念邵云環,《參考新聞》報社編寫了《七彩云環》一書,收錄了家人、同事等回憶文章和她的遺作。邵云環的兒子曹磊在《再給你打電話:“媽媽!文章寫道:“在萬米高空的狹小機艙里,父親雙眼重傷,我甚至不能去看他!我不能讓他發現我的悲傷,我不能讓他知道你已經離開了!我只能埋頭坐在角落里,緊緊地擁抱你,就像你小時候緊緊地擁抱我回家一樣。但是媽媽——我擁抱的不再是你溫暖的身體,而是一堆冰冷的骨灰覆蓋著你的紅旗,媽媽!”
松柏與春天
“邵云環在一個和諧的春天離開了我們。。。我經常試著想,邵云環眼中的戰爭是什么樣子的?”她的朋友王其冰在她懷念的文章中寫道,她編輯了邵云環最后一部戰地遺作。
邵云環是什么樣的人?王其冰說,多讀她的文章就知道了。
“春天是一年中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季節,但命運多舛的南斯拉夫人不得不為捍衛基本自由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春天來了,但每個人都知道戰爭已經接近這個熱愛和平的國家。”她在《悲劇的貝爾格萊德》中感嘆戰爭的殘酷。
“這一天是滿月。站在屋頂上環顧四周,一輪明月從不遠處被炸成空架子的商業中心升起。。。經過漫長的夜晚沒有燈光,陽光把人們帶進了正常的生活。多瑙河風格各異的小餐館和咖啡館仍然擠滿了朋友,散步的人仍然放慢腳步。”她專注于炮火下的廢墟和戰爭中的日常生活。
“北約炸了火車,說是‘錯誤’。炸了居民區,又說是‘錯誤’。炸了醫院,他們還說是‘錯誤’……”她在短評《北約什么時候發生意外失誤》中質疑北約強盜的行為,同情滴血的生活。
出乎意料的是,一周后,她又被“錯誤”帶走了。棺材里的邵云環穿著一套綠色西裝,這是她的同事們在貝爾格萊德市中心最大的百貨公司買的。這是她最喜歡的顏色,也是一種象征和平的顏色。
壯麗的山川照耀著千秋。嘉木斯烈士陵園門口兩側,8個鍍金大字厚重肅穆。兩邊都是松柏樹蔭,高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直行可見。東邊沿著小路走了幾十步,邵云環同志的半身雕像挺然而立。后面是一座黑色的紀念碑和鋼筆形狀,高5.8米,寓意著她犧牲的日子。她的一些骨灰泥在這里。
▲記者一行在佳木斯烈士陵園祭拜邵云環同志(丁兆勇攝)
“埋葬時種植的松樹已經有一個厚碗了。”邵云清指著不遠處的幾棵松樹說,姐姐的性格就像這棵筆直的松樹,堅韌而直,不怕困難和危險,就像她高中去大興安嶺上山下鄉一樣,條件最差,溫度最低,但她毫不猶豫地自愿。艱苦的環境和繁重的勞動形成了她山上的肌肉、骨骼和松樹的性格。
佳木斯云環小學是一所以紀念邵云環命名的小學。它的前身是佳木斯紡織廠小學。邵云環的兄弟姐妹們都在這里學習。在小學的“云環展覽室”里,有她當林場工人時的舊照片、她穿的衣服、背包和其他遺物。邵云清指著一雙棕色的襪子說:“這是我姐姐小時候為我們編織的襪子……”
“她看不到別人受苦,工作也很認真。”邵炳奎說,姐姐成為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建筑工程辦公室機械維修車間的車庫工人后,經常主動獻血,給孩子們更多的工人送糧票。一旦發生山地火災,作為一名汽車工人,她本可以不參加火災任務,但她仍然沖到了火災的前線。
▲邵云環生前穿的衣服,邵云環親手為姐姐編織的毛襪(石楓攝)
因此,我們明白了她為什么多次主動穿越火線。1990年,她被派往新華社貝爾格萊德分公司工作,遍布波黑沖突地區。1993年10月,她回到參考新聞報工作,經常熬夜趕稿子。1999年3月,她自愿去南斯拉夫做常駐記者。
朋友齊淑娟回憶說,最深刻的感受是她一絲不茍的認真工作,默默工作,從不宣傳,加上她的話不多,衣服簡單,知道她的名字,讀過她的文章,真的可以把名字和她自己的數字不多。
她有兩句口頭禪:一句是“算了吧”,一句是“有事請找我”。每當她遭受損失和委屈,別人為她打抱時,她總是說:“算了吧。”每當她覺得同事需要她的幫助,她就說:“有事請找我。”同事們最難忘的是她的笑容。
1999年3月12日,邵云環離開同事時說:請放心,我必須完成任務。她一句話也沒說個人安全。當每個人都說“請照顧好它”時,她仍然像往常一樣微笑著。然而,這個微笑實際上是一個永恒的秘密。
導彈與稿件
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語,意思是位于薩瓦河和多瑙河交匯處的“白色城堡”。2009年,記者來到這里祭拜邵云環同志。老大使館的圍欄外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鮮花。遠處,被導彈轟炸的大使館慘烈屹立,一條清晰的導彈痕跡斜穿過大樓。
如果不是當年記錄的畫面,我們很難想象邵云環經歷了什么。新華社記者在文章中描述:臥室天花板上有一個大洞,斷裂的鋼筋扭曲懸掛,這顯然是由于導彈從天而降,撕開硬混凝土,鋼筋穿過房間。臥床被炸得粉碎,地上布滿了撕碎的布條和損壞的物品;靠墻的桌子沒有被炸飛,桌子上的電腦也被損壞了。這是邵云環最近從北京帶來的電腦。
邵云環害怕死亡嗎?從她的話中,我們也讀到了擔心:“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把臥室里的桌子和電腦一起搬到了客廳——隔著一堵墻,我們應該更加腳踏實地。此外,所有的玻璃窗都用膠帶貼上了“米”字。。。當其他人聽到警報時,他們可以按照規定去地下室躲避,但我不得不呆在家里寫手稿。”她在《北約空襲南聯盟的經歷》一文中直言不諱。
“一個多月來,我們習慣了午夜后經常發出的爆炸聲。每天晚上,我們都在等待令人心悸的巨響,就像‘樓上的另一只靴子掉下來’一樣。”她在最后一篇遺作中寫道。
邵云環曾告訴她的朋友,她第一次在波黑戰場上感到害怕:“那里很混亂。如果發生了什么事,誰可能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你為什么要再去呢?面對朋友們的問題,她苦笑著說:“要做好記者的工作,我們總是要冒一些風險。”
▲佳木斯云環小學展覽室的老照片(鄒大鵬攝)
“無情可能不是真正的英雄,可憐的兒子怎么不是她的丈夫。”她是一個普通的女人,一個記者,一個母親。然而,面對生死,她表現出了“放棄前鋒,安全生活”的正義,并表現出了冒著被轟炸風險“獨自參加會議”的決心。
1999年3月26日,邵云約好去貝爾格萊德聯盟大廈采訪南聯盟副總理利利奇。她一出門,就聽到了刺耳的空襲警報。聯盟大廈一直是轟炸的重點目標。她猶豫了一會兒,但她還是走上了路。
她后來在采訪日記中寫道:“無論利奇是否在那里等待,他都不能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失去寶貴的采訪機會。“她在空襲警報聲中來到聯盟大樓,發現里面是空的,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按照規定進入了地下室,但利利奇獨自等待她采訪。利利奇開玩笑說,我們在這里談話,炸彈隨時可能掉下來打斷我們的談話。她在一次采訪中說,對方“不顧安全”。事實上,在這一刻,她也面對生死,承擔著女性虛弱的國格。她手里的紙和筆是為了在世界輿論領域傳播中國的聲音。
邵云怕嗎?她怕!她最怕的是稿子發不出去。在這次采訪中,她寫道:“空襲當天,我在電話里對老楊老趙發脾氣,因為我寫的第一個通訊《悲劇的貝爾格萊德》幾個小時都發不出去了…如果我沒有帶我的電腦,如果我沒有先安裝一條電話線,如果我沒有《人民日報》記者的慷慨,我現在該如何向總社解釋?!…如果這里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到斷電導致線路堵塞,那我該怎么辦?”
不幸的是,她再也不能擔心出版了。邵云環的一部作品叫《在血與火中所見所聞》,她在文中同情死亡的塞爾維亞媒體同行。轉眼間,她也陷入了血與火:當人們清理現場時,他們發現邵云環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塞文字典,抽屜半開著。她穿著整齊。雖然是午夜,但她還沒有入睡,正在工作。。。她所擁有的只是一支筆和一臺電腦。她手無寸鐵。她只是說了實話,履行了記者的職責。
▲邵云環用的筆記本和筆(石楓攝)
黑土與血脈
2022年隆冬,記者和邵氏兄弟姐妹來到佳木斯烈士陵園祭奠。雙手拿著墓碑上的雪,手掌上的雪慢慢滑落。
“謝謝大家來看姐姐!”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感謝,我們無言以對。真正應該感謝的是我們的年輕一代。寒知松柏,君子伴高節。在新華社歷史上,周、、沈建圖…150多名烈士在中國新聞史上鑄就了不朽的紀念碑。追求真理是他們不變的信念,舍身成仁是他們無聲的誓言,馬革裹尸是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對戰爭與和平以及人類命運的共同追求反映了邵云環對紅血的持續堅持。她是新華社研究南斯拉夫問題的專家。她去了戰場兩次采訪,但她找到的不是死亡。邵云環曾在貝爾格萊德的春天向朋友們嘆息:看看這個國家有多美麗,但要戰斗,多么遺憾啊!
邵云環的家里保存著南斯拉夫劇變后發行的2.5億第納爾紙幣,票面價值驚人。這么大的票只相當于幾美元。1993年2月9日至15日,《參考新聞》四版連載《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紀行》,都是她親眼所見,親眼所聞,傾心所想,觀點鮮明,全部用事實說話。讀完之后,人們明白,國家失去了穩定,人民就會遭殃;國力衰弱,列強必來欺負。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穩定繁榮。
佳木斯是邵云環的故鄉,原名“甲母克寺嘎珊”,是滿語,意譯為“站官屯”或“驛城村”,位于三江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云環小學校長張建明說,云環路、云環社區……這座城市充滿了英雄的記憶。在嘉木斯烈士陵園的英國名錄墻上,還記載了祁志中、夏云階、冷云等眾多英雄。廣闊的黑土地牢固地端住了中國的飯碗,滋養了這片水土不畏危險、幫助世界的風格。
▲張建明,佳木斯云環小學校長,介紹邵云環同志的事跡(鄒大鵬攝)
塞爾維亞也擁有廣闊的黑土地,在3月舉行了許多活動,以紀念24年前北約轟炸南聯盟的受害者。在名為“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會選擇原諒;但只有當我們死了,我們才能忘記”的紀念活動中,許多在轟炸中失去親人的人掩面哭泣。
據報道,北約78天的轟炸造成2000多名無辜平民死亡,6000多人受傷,近100萬人流離失所。他們是誰的孩子,誰的兄弟姐妹?他們是誰的丈夫、妻子、父親和母親?像邵云環一樣,他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熱愛腳下的黑土地,但他們再也不能像邵云環一樣呼吸家里的空氣了。
“只要我們記得,他們還活著。”記者想起了安慰邵云清的話。
春天,佳木斯烈士陵園里沒有風,但過去卻呼嘯而過。(記者鄒大鵬、楊軒、王大禹)
追尋邵云環
云卷云舒,鳥鳴枝畔,春光投射在銀筆尖形墓碑上。在嘉木斯烈士陵園東北角,這座筆形邵云環烈士紀念碑悄然落在這里。誰是邵云環?她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姐姐,記者,烈士。。。每個人心中的不同畫像都變成了墓前的雕塑。這背后是逝去的新鮮生命和可持續的紅血。
▲邵云環烈士紀念碑高高聳立(王大禹攝)
母親與月夜
1999年5月8日,母親節前一天,一位48歲的母親為中國新聞事業在異鄉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就在幾天前的月夜,在貝爾格萊德的屋頂上,邵云環凝視著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沒有燈光的漫長夜晚》,以極大的同情和同情看著科索沃戰爭的悲劇,哀嘆戰爭導致“血肉浸入土壤,場景可怕”。
月影孤獨,陰陽分隔。7000多公里外,中國東北老工業城市佳木斯,71歲的邵炳奎頭發花白,24年前的往事不忍回首。“我是家里第一個知道姐姐出事的人。”邵炳奎說,他當時在家里的書桌前畫畫,旁邊的電視機突然播出了中國駐南大使館的消息。
“我姐姐的胳膊斷了,胳膊斷了……”看到電視畫面中的場景,他忍不住哭了起來。從廢墟中抬出來的姐姐一動不動地躺在擔架上,一只胳膊掛在擔架旁邊。“我一邊哭一邊用頭撞墻,感覺突然被抽空了。”鄰居來安慰他,讓他從悲傷和憤怒中稍微緩解一下。他想:“我們不能讓70多歲的父母知道他們受不了。”
邵炳奎和他的妹妹在痛苦中保持冷靜,并試圖把壞消息隱藏到最后一刻。他們安排人們悄悄地來到父母家,拔下電視插頭并擰斷,說電視壞了,短期內無法修復。
三姐邵云清和姐姐邵云環看起來很像,聰明而溫暖,只是不戴眼鏡。68歲時,她擦去眼角的眼淚,告訴記者,她的父母似乎預料到了什么,并說他們會打開電視看新聞。
“第二天,佳木斯市委同志來看望,小心翼翼地安慰老人,‘雨很大,不一定撞到我們家’。我父親當時暈倒了。”邵炳奎回憶說,他的父親邵芳元不善于表達,但他喜歡把孩子們的每一點都記在日記里。“姐姐出事后,我父親再也不記得了。”。
“姐姐離開后,家里很少提到這段記憶,但每年除夕吃團圓飯時,媽媽都要多留一雙筷子。我父親幾乎每天早飯后都會帶著小板凳去烈士墓,直到中午才回來。”邵炳奎說。
▲邵炳奎和邵云清介紹了邵云環同志生前使用的物品(鄒大鵬攝)
為了悼念邵云環,《參考新聞》報社編寫了《七彩云環》一書,收錄了家人、同事等回憶文章和她的遺作。邵云環的兒子曹磊在《再給你打電話:“媽媽!文章寫道:“在萬米高空的狹小機艙里,父親雙眼重傷,我甚至不能去看他!我不能讓他發現我的悲傷,我不能讓他知道你已經離開了!我只能埋頭坐在角落里,緊緊地擁抱你,就像你小時候緊緊地擁抱我回家一樣。但是媽媽——我擁抱的不再是你溫暖的身體,而是一堆冰冷的骨灰覆蓋著你的紅旗,媽媽!”
松柏與春天
“邵云環在一個和諧的春天離開了我們。。。我經常試著想,邵云環眼中的戰爭是什么樣子的?”她的朋友王其冰在她懷念的文章中寫道,她編輯了邵云環最后一部戰地遺作。
邵云環是什么樣的人?王其冰說,多讀她的文章就知道了。
“春天是一年中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季節,但命運多舛的南斯拉夫人不得不為捍衛基本自由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春天來了,但每個人都知道戰爭已經接近這個熱愛和平的國家。”她在《悲劇的貝爾格萊德》中感嘆戰爭的殘酷。
“這一天是滿月。站在屋頂上環顧四周,一輪明月從不遠處被炸成空架子的商業中心升起。。。經過漫長的夜晚沒有燈光,陽光把人們帶進了正常的生活。多瑙河風格各異的小餐館和咖啡館仍然擠滿了朋友,散步的人仍然放慢腳步。”她專注于炮火下的廢墟和戰爭中的日常生活。
“北約炸了火車,說是‘錯誤’。炸了居民區,又說是‘錯誤’。炸了醫院,他們還說是‘錯誤’……”她在短評《北約什么時候發生意外失誤》中質疑北約強盜的行為,同情滴血的生活。
出乎意料的是,一周后,她又被“錯誤”帶走了。棺材里的邵云環穿著一套綠色西裝,這是她的同事們在貝爾格萊德市中心最大的百貨公司買的。這是她最喜歡的顏色,也是一種象征和平的顏色。
壯麗的山川照耀著千秋。嘉木斯烈士陵園門口兩側,8個鍍金大字厚重肅穆。兩邊都是松柏樹蔭,高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直行可見。東邊沿著小路走了幾十步,邵云環同志的半身雕像挺然而立。后面是一座黑色的紀念碑和鋼筆形狀,高5.8米,寓意著她犧牲的日子。她的一些骨灰泥在這里。
▲記者一行在佳木斯烈士陵園祭拜邵云環同志(丁兆勇攝)
“埋葬時種植的松樹已經有一個厚碗了。”邵云清指著不遠處的幾棵松樹說,姐姐的性格就像這棵筆直的松樹,堅韌而直,不怕困難和危險,就像她高中去大興安嶺上山下鄉一樣,條件最差,溫度最低,但她毫不猶豫地自愿。艱苦的環境和繁重的勞動形成了她山上的肌肉、骨骼和松樹的性格。
佳木斯云環小學是一所以紀念邵云環命名的小學。它的前身是佳木斯紡織廠小學。邵云環的兄弟姐妹們都在這里學習。在小學的“云環展覽室”里,有她當林場工人時的舊照片、她穿的衣服、背包和其他遺物。邵云清指著一雙棕色的襪子說:“這是我姐姐小時候為我們編織的襪子……”
“她看不到別人受苦,工作也很認真。”邵炳奎說,姐姐成為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建筑工程辦公室機械維修車間的車庫工人后,經常主動獻血,給孩子們更多的工人送糧票。一旦發生山地火災,作為一名汽車工人,她本可以不參加火災任務,但她仍然沖到了火災的前線。
▲邵云環生前穿的衣服,邵云環親手為姐姐編織的毛襪(石楓攝)
因此,我們明白了她為什么多次主動穿越火線。1990年,她被派往新華社貝爾格萊德分公司工作,遍布波黑沖突地區。1993年10月,她回到參考新聞報工作,經常熬夜趕稿子。1999年3月,她自愿去南斯拉夫做常駐記者。
朋友齊淑娟回憶說,最深刻的感受是她一絲不茍的認真工作,默默工作,從不宣傳,加上她的話不多,衣服簡單,知道她的名字,讀過她的文章,真的可以把名字和她自己的數字不多。
她有兩句口頭禪:一句是“算了吧”,一句是“有事請找我”。每當她遭受損失和委屈,別人為她打抱時,她總是說:“算了吧。”每當她覺得同事需要她的幫助,她就說:“有事請找我。”同事們最難忘的是她的笑容。
1999年3月12日,邵云環離開同事時說:請放心,我必須完成任務。她一句話也沒說個人安全。當每個人都說“請照顧好它”時,她仍然像往常一樣微笑著。然而,這個微笑實際上是一個永恒的秘密。
導彈與稿件
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語,意思是位于薩瓦河和多瑙河交匯處的“白色城堡”。2009年,記者來到這里祭拜邵云環同志。老大使館的圍欄外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鮮花。遠處,被導彈轟炸的大使館慘烈屹立,一條清晰的導彈痕跡斜穿過大樓。
如果不是當年記錄的畫面,我們很難想象邵云環經歷了什么。新華社記者在文章中描述:臥室天花板上有一個大洞,斷裂的鋼筋扭曲懸掛,這顯然是由于導彈從天而降,撕開硬混凝土,鋼筋穿過房間。臥床被炸得粉碎,地上布滿了撕碎的布條和損壞的物品;靠墻的桌子沒有被炸飛,桌子上的電腦也被損壞了。這是邵云環最近從北京帶來的電腦。
邵云環害怕死亡嗎?從她的話中,我們也讀到了擔心:“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把臥室里的桌子和電腦一起搬到了客廳——隔著一堵墻,我們應該更加腳踏實地。此外,所有的玻璃窗都用膠帶貼上了“米”字。。。當其他人聽到警報時,他們可以按照規定去地下室躲避,但我不得不呆在家里寫手稿。”她在《北約空襲南聯盟的經歷》一文中直言不諱。
“一個多月來,我們習慣了午夜后經常發出的爆炸聲。每天晚上,我們都在等待令人心悸的巨響,就像‘樓上的另一只靴子掉下來’一樣。”她在最后一篇遺作中寫道。
邵云環曾告訴她的朋友,她第一次在波黑戰場上感到害怕:“那里很混亂。如果發生了什么事,誰可能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你為什么要再去呢?面對朋友們的問題,她苦笑著說:“要做好記者的工作,我們總是要冒一些風險。”
▲佳木斯云環小學展覽室的老照片(鄒大鵬攝)
“無情可能不是真正的英雄,可憐的兒子怎么不是她的丈夫。”她是一個普通的女人,一個記者,一個母親。然而,面對生死,她表現出了“放棄前鋒,安全生活”的正義,并表現出了冒著被轟炸風險“獨自參加會議”的決心。
1999年3月26日,邵云約好去貝爾格萊德聯盟大廈采訪南聯盟副總理利利奇。她一出門,就聽到了刺耳的空襲警報。聯盟大廈一直是轟炸的重點目標。她猶豫了一會兒,但她還是走上了路。
她后來在采訪日記中寫道:“無論利奇是否在那里等待,他都不能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失去寶貴的采訪機會。“她在空襲警報聲中來到聯盟大樓,發現里面是空的,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按照規定進入了地下室,但利利奇獨自等待她采訪。利利奇開玩笑說,我們在這里談話,炸彈隨時可能掉下來打斷我們的談話。她在一次采訪中說,對方“不顧安全”。事實上,在這一刻,她也面對生死,承擔著女性虛弱的國格。她手里的紙和筆是為了在世界輿論領域傳播中國的聲音。
邵云怕嗎?她怕!她最怕的是稿子發不出去。在這次采訪中,她寫道:“空襲當天,我在電話里對老楊老趙發脾氣,因為我寫的第一個通訊《悲劇的貝爾格萊德》幾個小時都發不出去了…如果我沒有帶我的電腦,如果我沒有先安裝一條電話線,如果我沒有《人民日報》記者的慷慨,我現在該如何向總社解釋?!…如果這里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到斷電導致線路堵塞,那我該怎么辦?”
不幸的是,她再也不能擔心出版了。邵云環的一部作品叫《在血與火中所見所聞》,她在文中同情死亡的塞爾維亞媒體同行。轉眼間,她也陷入了血與火:當人們清理現場時,他們發現邵云環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塞文字典,抽屜半開著。她穿著整齊。雖然是午夜,但她還沒有入睡,正在工作。。。她所擁有的只是一支筆和一臺電腦。她手無寸鐵。她只是說了實話,履行了記者的職責。
▲邵云環用的筆記本和筆(石楓攝)
黑土與血脈
2022年隆冬,記者和邵氏兄弟姐妹來到佳木斯烈士陵園祭奠。雙手拿著墓碑上的雪,手掌上的雪慢慢滑落。
“謝謝大家來看姐姐!”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感謝,我們無言以對。真正應該感謝的是我們的年輕一代。寒知松柏,君子伴高節。在新華社歷史上,周、、沈建圖…150多名烈士在中國新聞史上鑄就了不朽的紀念碑。追求真理是他們不變的信念,舍身成仁是他們無聲的誓言,馬革裹尸是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對戰爭與和平以及人類命運的共同追求反映了邵云環對紅血的持續堅持。她是新華社研究南斯拉夫問題的專家。她去了戰場兩次采訪,但她找到的不是死亡。邵云環曾在貝爾格萊德的春天向朋友們嘆息:看看這個國家有多美麗,但要戰斗,多么遺憾啊!
邵云環的家里保存著南斯拉夫劇變后發行的2.5億第納爾紙幣,票面價值驚人。這么大的票只相當于幾美元。1993年2月9日至15日,《參考新聞》四版連載《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紀行》,都是她親眼所見,親眼所聞,傾心所想,觀點鮮明,全部用事實說話。讀完之后,人們明白,國家失去了穩定,人民就會遭殃;國力衰弱,列強必來欺負。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穩定繁榮。
佳木斯是邵云環的故鄉,原名“甲母克寺嘎珊”,是滿語,意譯為“站官屯”或“驛城村”,位于三江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云環小學校長張建明說,云環路、云環社區……這座城市充滿了英雄的記憶。在嘉木斯烈士陵園的英國名錄墻上,還記載了祁志中、夏云階、冷云等眾多英雄。廣闊的黑土地牢固地端住了中國的飯碗,滋養了這片水土不畏危險、幫助世界的風格。
▲張建明,佳木斯云環小學校長,介紹邵云環同志的事跡(鄒大鵬攝)
塞爾維亞也擁有廣闊的黑土地,在3月舉行了許多活動,以紀念24年前北約轟炸南聯盟的受害者。在名為“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會選擇原諒;但只有當我們死了,我們才能忘記”的紀念活動中,許多在轟炸中失去親人的人掩面哭泣。
據報道,北約78天的轟炸造成2000多名無辜平民死亡,6000多人受傷,近100萬人流離失所。他們是誰的孩子,誰的兄弟姐妹?他們是誰的丈夫、妻子、父親和母親?像邵云環一樣,他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熱愛腳下的黑土地,但他們再也不能像邵云環一樣呼吸家里的空氣了。
“只要我們記得,他們還活著。”記者想起了安慰邵云清的話。
春天,佳木斯烈士陵園里沒有風,但過去卻呼嘯而過。(記者鄒大鵬、楊軒、王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