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一市三縣,名字都讀對了!
山西,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陜西、內蒙古等省區(qū)為界。柳宗元被稱為“表里山河”。山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字記載3000年,被譽為“中華文明搖籃”。目前,山西省共有11個地級市。其中忻州市、洪洞縣、繁郅縣、息縣四個城市,外地人很容易讀錯地名。
忻(xn)州市
忻州作為山西省的地級市,古稱“秀容”,簡稱“忻”,又稱“欣”,被譽為“晉北鎖鑰”。早在新石器時代,忻州就有人類活動。據說漢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破時大軍南轍,前往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應運而生。2000年,忻州地區(qū)和縣級忻州市被撤銷,地級忻州市被設立。截至2013年,忻州市面積25472平方公里,人口約311.44萬人。
洪洞(tng)縣
洪洞縣位于山西省南部,東臨霍山與古縣交界,西臨呂梁與蒲縣相連,北臨霍州、汾西縣,南臨堯都區(qū)。洪洞縣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中國人的故鄉(xiāng)”。從明朝洪武2年到永樂15年,即近50年,洪洞縣大槐樹下大規(guī)模移民18次,主要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市。遷徙持續(xù)了50年,涉及1230個姓氏,從這里遷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數億人。
繁峙(sh)縣
位于山西省東北部的繁郅縣,屬忻州市。總面積2369平方公里,轄13個鄉(xiāng)鎮(zhèn),人口26萬左右(2010年底)。早在春秋時期,繁郅縣就屬于晉國。戰(zhàn)國時期,晉國一分為三,繁郅縣屬于趙國。繁郅縣屬雁門縣,西晉時期。隋朝這一歷史階段,繁郅縣初屬代州,后改為雁門縣。明朝以后,朱元璋建立了山西太原府的繁郅縣。1983年,繁郅縣屬忻州地區(qū)。2000年,該地區(qū)屬于地級忻州市。
隰(x)縣
山西省臨汾市位于臨汾市西北邊緣,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總人口10.30萬。早在春秋時期,晉文公就重耳分封在這里,歷史上被稱為蒲邑。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在縣制下,該地區(qū)屬于河東縣。蒲子縣位于西漢時期。隋朝建立后,該地區(q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公元585年,它廢除了西安縣,繼承了西安總管府,并開始以“西安”命名。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重新安置了西州。西州置宋、元、明、清因。自1961年以來,該地區(qū)被稱為息縣。
文字/情感歷史
微信微信官方賬號:感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