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交通行業的發展,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公路、航空、水運等交通方式在價格和速度上對高鐵構成了一定的競爭壓力。為了確保高鐵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專家認為有必要適當提高票價水平。
適當提高票價水平也可以帶來一些間接的益處。比如,由于收入的提高,高鐵可以雇傭更多的員工,提高設備維護水平,增加旅客舒適度等。同時,更高的票價也意味著鐵路公司能夠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新線建設和設備升級,這將有助于提高整個鐵路系統的服務水平。
專家也強調,票價調整應該遵循市場規律,根據市場需求和成本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鐵路公司應該加強與乘客的溝通,及時公布票價調整的原因和影響,以便乘客做出合理的出行選擇。
根據我們上面內容,小編覺得:專家認為高鐵漲價是必要的,以確保高鐵運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服務質量以及應對市場競爭壓力。當然,在票價調整過程中應該遵循市場規律,加強與乘客的溝通。
專家表示,高鐵負債率不高,價格上漲可以解決!
根據中鐵總公司的財務報告,公司債務從2010年底的1.89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9月底的5.28萬億元。
具體到2013年至2017年,鐵總債務還本付息分別為2157.39億元、3301.84億元、3385.12億元、6203.35億元和5405.07億元,其中利息支出分別為535.33億元、629.98億元、779.16億元、752.16億元和760.21億元。還本付息金額也超過了客貨運輸收入。
鑒于上述數據,一些人擔心高速鐵路的債務負擔太重,風險太大。作為回應,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涂金向《希望》新聞周刊解釋說,債務是指企業過去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當前義務,預計將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離開企業的經營效益、償付能力、資產匹配和風險控制,談論債務風險是模糊的。
例如,就票價而言,像中國這樣的增長國家具有長期通脹預期的特點,動態預期票價只能上漲而不能下跌。目前,國內高速鐵路的票價基本上屬于補貼定價。例如,日本新干線東京-大阪的最低票價約為每公里1.42元,高于京滬高速鐵路二等座位0.425元。只要未來票價略有上漲,中國高速鐵路的債務壓力就會大大緩解。
警惕三種局部風險“相互傷害”
很多專家認為,目前高鐵債務沒有整體系統性風險,但也要警惕三種局部風險的相互傳導和傷害。
首先,提高地方債務風險。據權威人士介紹,中國鐵路建設基金以項目為平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籌集,大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籌集。鐵路建設基金由股權基金和債務基金組成。一般來說,股權基金占35%,債務基金占65%。
目前,以高鐵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為重點,全國各地建設高鐵的熱情非常高。“道路競爭”的“重大舉措”之一是提高投資比例,有些被推高到80%左右。地方政府投資的小頭是自己的資金,主要依靠銀行貸款。一些地方由于鐵路建設而形成了大規模的地方債券。
據《看》新聞周刊記者調查,某內陸省份地方鐵路交通投融資平臺成立僅4年多,截至去年年底,已領導多條鐵路建設,背負著不輕的地方債務。例如,一條高鐵總投資500億元,該省本級投資400億元,其中該省資本占25%、銀行貸款占75%。
財力薄弱省份高鐵負債達到一定規模后,可能無法按時注入建設資金,甚至導致鐵路建設企業應收賬款無法及時兌現。在采訪中,一家鐵路建設企業的負責人表示,鐵路建設設備項目通常需要三年多的時間才能拿到所有的錢。一旦政府投融資平臺拖欠資金,鐵路企業就會層層傳遞債務,一些企業陷入無錢甚至虧損的境地。
其次,造成“先進產能過?!钡娘L險。一些業內人士向本雜志承認,目前鐵路從路網運營一線企業(路局集團公司)到車輛制造、線路建設等領域的企業,整個產業鏈承擔著不同程度的債務負擔,部分環節仍相對嚴重。
為了減輕債務帶來的各方面的經營壓力,鐵路企業“八仙過海,展示自己的神奇力量”,在自己的主營業務之外,大規模發展衍生業務。這極大地改變了鐵路市場的“游戲規則”,鐵路市場分工明確,“井水不侵入河流”。一些領域的同質化競爭出現了白熱化的跡象,產能過剩、價格競爭等不良現象開始出現。
如果為了降低成本,近年來,鐵路項目合同的“價格壓力”現象開始出現。一家鐵路建設企業的負責人表示,由于價格太低,勞動力、材料等成本正在上升,過去兩年開工的鐵路土建項目很少賺錢。一些建筑企業只能在員工手中籌集資金,給農民工錢回家過節。集團公司的下屬企業過去“搶工作”,但現在一般不愿意接受工作。
第三,存在攤位式多元化經營風險。據業內人士透露,一些鐵路企業為了減輕債務帶來的經濟負擔,大力發展各種經營,不乏利用市場主導地位“甲乙雙方”的非法經營,甚至進入當前高風險房地產開發。這些操作對加強高速鐵路的創新動力、競爭力和共同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